我们在第二章提出的发展社会学第二个假设就是,人在社会结构中行动,同时又塑造社会结构,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情况下,广大的后发展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将各种社会结构融为一体的过程,在社会系统的全面变革中,建构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各范畴、各类属之间比较稳定的联系方式,而社会范畴和类属最常见的是社会群体。因此,社会结构也就是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社会在不同领域中的分化,这些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互动关系就形成社会的结构。社会学的结构研究是对社会做静态的横切面的共时态考察,看它是由哪些部分构成,这些部分之间的位置和关系怎样,它们对维系整个社会系统起到何种作用。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一样,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结构,它具体由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阶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文化结构等多个方面组成,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其中社会阶层结构是核心。一个现代化国家不仅要有一个现代化的经济结构,而且要有一个现代化的社会结构,两者互相协调、相辅相成。罗兹曼指出,“所有后来者又都发现,自己社会结构中的一些主要因素被那些与现代化相联系的巨大感召力和压力悄悄地破坏了。”在西方的现代性猛烈渗透、撞击下,传统的中国乡土社会结构就一直处在动荡和变革的激流中。
人的行动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社会结构既包括各种各样国家层面的制度设置,也包含虽然看不见摸不到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行动的文化系统。这正如华尔德所说,社会结构不是群体的集合,而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社会网络。不同的社会结构意味着不同的社会关系,费孝通先生强调“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它嵌入持续存在的人际关系结构中,乡土社会的中国人行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这样一种社会结构的限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