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居住距离是从外在结构上观察代际团结和融合最直接也最客观的维度之一,它是家庭代际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以帕森斯和古德为代表的经典家庭现代化理论认为,核心家庭孤立化是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不可避免的产物。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成年子女从农村走向城市;随后,城市里的职业分工进一步加剧,成年子女不再能够子承父业,教育以及城市里不同区域的就业机会使家庭结构逐渐趋于核心化、非亲属化。新的工业系统需要灵活的、适合流动的家庭形式——核心家庭,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空间距离不断扩大。虽然经典家庭现代化理论受到后来众多学者的批判,但它的一些观点在西方学界关于“家庭衰落”的讨论中得以延续。当“家庭衰落”的假设运用于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时,学者们主要关注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居住距离,认为20世纪上半叶以来出现的父母与成年子女分开居住的趋势已经明确地表明,家庭除了生育和养育的核心功能还存在外,其他的功能已经退化。根据这种观点,核心家庭从扩大的家庭中孤立出来有效地促成了代际“断裂”。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虽然成年子女与他们父母在空间上的距离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但成年子女并没有从父母家庭或亲属家庭中孤立出来,他们和父母以及其他亲属依然保持着频繁的联系和互助。他们对父母的责任感和亲密感并没有随空间距离的分开而减小。这种代际空间距离跟个人生命周期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家庭代际关系的内容丰富多彩,既包括面对面的联系,也包括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家庭代际关系形式,如经济支持、礼物、建议和情感等。面对面的联系,比如帮助照顾孩子、料理家务等会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少,但其他形式的代际关系,如经济支持、礼物、建议和情感支持似乎不受物理距离的影响(Litwak,1960)。不过也有学者发现,空间距离会减少代际所有互助形式的发生(Rossi&Rossi,1990)。代际空间距离成为许多家庭代际关系研究讨论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