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

    摘要

    在研究社会资本的效应时,笔者认为一个宏观与微观的二分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探索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对我国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socioeconomicdevelopment)的影响时,笔者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宏观的层面上,重点是分析一个村庄所拥有的两种类型社会资本的存量对其总体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笔者对以往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梳理和归纳,本章的基本假定是跨越型社会资本的两个方面——包容性网络与普遍信任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而紧密型社会资本的两个方面——排外性网络与特殊信任却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

    在这一章里,笔者设计了一个用于测量村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综合指数,这一指数主要包括了四个领域,即工业化、医疗卫生、生活质量和平均收入。对这四个指标的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结果显示,在上述四个领域中有一个领域发展得很好的村庄通常在其他领域发展得也很好。换句话说,存在一个共同的潜在因子使得村庄在这四个领域中要么都发展得比较好,要么都发展得比较差。那么这个潜在因子是什么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村庄之间的这种发展的差异,使得一些村庄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良好,而另一些村庄则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糟糕?本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试图通过对在农村地区进行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来回答这一问题。

    此外,笔者还收集了8个典型村庄的田野调查资料,并对其进行深度案例分析。借助斯图尔特·密尔(StuartMill)的求同法(MethodsofAgreement)与求异法(MethodsofDifference),笔者辨别了何种类型的社会资本有助于解释村庄社会经济发展的好坏。最后笔者对从348个村庄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多变量的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以及深度案例研究都证实了笔者的假设,即跨越型社会资本对村庄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紧密型社会资本则对村庄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

    <<
    >>
    作者简介
    夏敏:0 1977年3月生,贵州省遵义市人。2001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硕士学位。2009年获得美国弗吉尼亚州老领地大学国际研究项目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发展中国家政治与经济。曾在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 Modern China Studies 等英文刊物上发表多篇英文论文,内容覆盖中国社会资本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美关系等重要领域。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