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andMorgenstern)提出了在风险决策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期望效用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当各种决策产生的收益的分布已知时,决策者可以根据概率分布计算出各种选择的期望收益,然后利用期望收益的效用最大化进行选择。期望效用理论一直被作为研究风险条件下个体理性决策的规范模型,也是主流消费理论的理论基础。由于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人类经济行为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阿莱悖论、萨缪尔森与同事的打赌等期望效用理论不能解释的“异象”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学者们开始对期望效用理论提出质疑,认为该经典理论未能有效描述个体在风险决策中的选择行为。为了解决期望效用理论产生的问题,卡尼曼和特维尔斯基在一系列心理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前景理论(prospecttheory),更准确地描述了在风险条件下人们的决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