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市场化进程中中国公共财政的目标模式

    摘要

    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制度安排,或许可以采取某种逐次逼近的演化路径,但改革的目标却不能游移不定。中国财政改革在经历了一系列“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与尝试之后,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终于确立了最终的演进目标。

    200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将建立公共财政初步框架作为“十五”时期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目标。

    尽管时至今日,关于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模式选择,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观点,然而,以公共财政作为市场化进程中财政运行机制的基本载体,已得到普遍的认同。中国公共财政的建设,也向着市场化进程的内在要求而逐步推进,应该说,距离最终构建起符合市场经济时代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或许已经并不遥远。

    概括起来,转型期中国公共财政体系的目标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
    作者简介
    闫坤:1964年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税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近年来,多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已出版专著《中国县乡财政体制研究》等6部,合著《公共支出理论前沿》等13部,在《经济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并荣获第五次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论文奖(最高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奖、财政部优秀论文一等奖、2015年度邓子基财税学术论文奖一等奖、财政部“中国财政与改革开放30年征文”专题论文奖一等奖等多种奖项。 曾多次赴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讲学。主要研究领域是宏观经济与财政理论。
    于树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