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初期,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观点。这是一个降风险的主张,当时被炒得火热,并被奉为西方企业经营的准则。这个观点在那时受欢迎,主要是因为那时还处于市场经济的自由放任时期,竞争激烈,生产周期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危机到来时,大量企业破产。当时,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多元化,主要是增强企业竞争实力、逃避和分散风险。具体到我国,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还有不少民企因奉行多元化而走红。我们的情况与西方不同,因为那时我国经济正处在由计划经济造成的短缺状态之中,卖方市场竞争乏力,技术和服务水平都比较落后,洋货进来的不多,消费者的要求也不高。对这些企业来讲,不是自己熟悉和擅长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不管干什么几乎都能赚钱,甚至赚大钱。如有的本来搞小本生意的工业,在这种千载难逢的暴利诱惑下,进而搞宾馆、酒楼、旅游、房地产,甚至跨越几十个上百个行业,什么都想搞。类似这样的民企很多,浙江横店、南京的金箔都是很好的例证。正因为如此,生产和经营多元化,自然成为当时众多民企所追逐的“时尚”。
就制度而言,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是转型经济,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废除了旧的条条框框之后,又未能及时建立新规范、新体制,因而在实业界形成了体制的真空,这给实践者提供了无限自由的操作空间。在这空间里,有巨大的超额利润可图。这为企业家提供了一席丰盛的“免费午餐”。这的确是一个百年未遇、千载难逢的商机。在这个时期中,大凡具有超凡胆魄和远见卓识的人,捷足先登,很快成了我们津津乐道的“大款”和“大鳄”等,他们所领导的企业则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成为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诸如,牟其中的南德公司、史玉柱的巨人集团、广东的太阳神、沈阳飞龙、济南三株等,先后横空出世,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但不要忘记,装鸡蛋的“篮子”也是需要成本的,这种成本就是由于多种产品同时进入市场,分别要付出各种开发费用,如技术开发费用、人才培养费用、市场调研费用等,无疑这类费用是很高的。
在这一问题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不同。西方人是从分散风险的角度谈“篮子装鸡蛋”的哲学;中国人是拉长战线、扩大规模的角度考虑“篮子装鸡蛋”的哲学。我曾与一位企业老板讨论过多元化的问题,这位总资产不到5亿元的企业老板,却把触角伸到服装、餐饮和摩托车等行业,他振振有词地说:“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我曾问他,如果北方、西方都不亮怎么办呢?他无言以对。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们总是偏爱过去已经取得的成就、经验、销售额、增长率等。总以为过去做对了的事,就永远正确。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固锚陷阱”,或“刻舟求剑”陷阱,就是说,把经验当成永恒的真理。
必须看到,市场是在发展变化的,而且发展很快,当市场的商品供应因生产力发展而逐步丰盛起来甚至相对或绝对过剩之后,市场态势已随之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时,企业仍坚持多元化,就大多数企业而言,就不太合乎时宜了,除少数企业外,利少弊多,甚至有百弊而无一利了。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