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1993~2010年西南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现状及问题

    摘要

    1993年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再次发生本质性转折的一年,因为市场经济的建立让整个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质的转变。尽管中国政治组织体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没有发生什么本质性的变化,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利益”支配了一切,人们的行为完全受经济理性的支配。在市场经济下整个社会利益的分配方式、支配人们行为的力量都发生了转变,体现出一种高度的自治性和自我负责的社会运作模式,国家对个体生活质量的决定力开始消解。本文把1993—2010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把此时段的纠纷种类、解决机制等问题作为西南民族地区现状,以此作为提出改进纠纷解决机制设置对策的依据。当然,若认真分析会发现这一时期西南民族地区纠纷种类、纠纷解决机制设置等还可以细分为不同的时期,主要是因为国家在社会治理理念上发生过多次调整。中国社会治理在1993—2000年表现出很强的“自由主义”政策特征,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摆脱过去全民“福利”的计划经济社会,走向完全由个人负责的“市场经济社会”。2003年“非典”事件后,社会治理转向建设一种“福利型社会”,国家在纠纷解决机制上进行了新的设置,如强化以司法所为中心的基层纠纷解决机制,重新加强人民法庭的职能等,特别是近年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下出现了新的变化。然而,当前西南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和整个国家纠纷解决机制在设置上仍然存在重大问题,即仍然过于“功利主义”和“投机主义”。这种选择使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变数。

    <<
    >>
    作者简介
    胡兴东:男,1975年生,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人,法学博士后、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法律史、少数民族法律史和法律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出版有《生存范式:理性与传统——元明清时期南方民族法律变迁研究》(2005年)、《元代民事法律制度研究》(2007年)、《中国古代死刑制度史》(2008年)、《中国古代判例法运作机制研究:以元朝和清朝为比较的考察》(2010年)和《治理与认同:民族国家语境下社会秩序形成问题研究》(2013年)等学术专著,在《中国法学》、《民族研究》和《世界宗教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荣获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和中国青年法学论坛第五、六期征文一等奖等奖项。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