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权力场域的社会观察与精神症候

    摘要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社会转型明显加快,之前为旧体制遮蔽的“官场”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蔓延,中国当代文坛掀起的官场文学热也随之兴盛不衰。从“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出现到“反腐小说”的走红,再到“官场小说”热的持续升温,读者和市场对于“官场”这一文学对象表现出特殊的兴趣,这一热潮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

    但是众多的官场题材写作,普遍地存在着千人一面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作家对于个人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的迷恋,以为凭借经验可以概括生活的本质与全部。官场小说一个亟待突破的瓶颈便是,如何走出千人一面的思维方式,避免公共价值对个人存在和个体体验的侵袭。“真正的‘个人’其实一直处于隐秘之中,因为这样的‘个人’更多的只是经验的、表象的不同,支配作家写作的依然是某种社会公论,是某种思想的总体性,精神的个性却相当模糊。它的直接后果是缩减了文学的精神空间,也使写作变得日益表浅化”11264847。正是这样一种创作惯性,使得中国当代官场小说创作数量众多而精品较少、情节离奇怪异而情感容量、思想容量较小。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或许还在于,“‘官场小说’的发展现状,相当一部分是作家出于‘成功’目的的一种‘精心打造’,这些小说一旦抽空这些被‘消费’的元素,小说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也基本上被抽空,更谈不上思想性,而这恰恰正是许多‘官场小说’作家不愿意正视的问题,也是他们不愿接受评论界的‘诠释’的真正原因,他们的主要目的其实并不是要人们对传统政治文化保持警醒,而是追求商业上的成功——作品最大限度的被消费”11264848

    <<
    >>
    作者简介
    龙其林:1981年10月生于湖南祁东。2004年、2007年分别获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学位,2010年获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文学思想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文系副主任。学术方向为转型期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著有《大众狂欢——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透视》等著作,在《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与批评文章百余篇,部分论文被《中国文学年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等全文转载。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