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生命灵光:中国墓碑的文化形态

    摘要

    丧葬观和丧葬习俗是我国传统丧葬文化的核心。丧即死,是人体生命终结的一种习惯称谓,自然成为古人最焦虑、最关心、最希望去解释的一个现实问题。葬即下葬、埋葬,是活人对死者的安置行为。丧葬,从表面上看是属于死者的,但实质上却是活人世界对死亡观念的直接表露。丧葬习俗是古人传统丧葬观所表现的种种意识行为,对死者的态度及方式,也就是古人在其丧葬观念支配下,如何安置死者灵魂,如何祭奠死者的种种仪式和活动。从中国墓碑的历史沿革来看,立碑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作为墓地的标识指明葬地,为墓祭提供方便;二是显示身份地位,颂扬墓主的功德勋绩,光宗耀祖,永垂后世;三是表达立碑者的哀悼悲伤之情;四是借助著名文人、书法家的手笔,来提高家族的声望。这几点只是墓碑的显性意义,在中国的丧葬传统文化里,墓碑还有更为深刻的文化意味。 <<
    >>
    作者简介
    卢蓉:1978年生,现为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获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学位,2013年获苏州大学设计艺术学(中国碑刻史方向)博士学位,2015至2016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做访问学者。先后发表《清代文人画与日本文人画之创作形式比较》《日本文人画研究》《简析宋代文人画家的心理表现》《文房四宝与书法艺术》《清代篆隶复兴的成因及其艺术成就》《闽南墓葬文化及宗教墓碑形制》等学术论文。2010年主持泉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闽南墓葬文化和墓碑研究》,2013年主持华侨大学第二期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墓碑研究》。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