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取经赴西方 借镜回东土

    摘要

    国营、公营事业是属于特殊性的企业经营体制,从经济层面考虑,通常政府会采取某种程度的政治性干预与管制,或直接介入市场经济活动,以弥补市场机能之不足,并达成特殊性的任务或目标;在政治层面言,显示了政府可以掌握和运用的社会资源。因此,即使是资本主义国家,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国营事业;社会主义国家甚至在公有制的基础上,直接采行以国营事业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从事经济活动。11173667

    一方面由于国营事业的经营绩效欠佳,往往导致成本的转嫁和租税负担的日益沉重,造成国家财政的负担和民众的不满;另一方面自1980年以来,随着全球贸易型态及经济整合趋势的变迁,经济自由化和国际化的世界潮流,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或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已出现政府放松管制和出售公营事业让与民间经营之举动。为因应此一世界经济潮流,国营、公营事业民营化不仅在发达国家大规模推行,其他发展中的国家也都积极加快民营化的脚步。纵观各国推动民营化的基本原则,除了具有补助国家财政亏损之目的外,如何引进企业家精神,以提高竞争力、提高生产力、改进效率,也是多数国家推动民营化措施的主要目标。以英国为例,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自1979年积极推动公营事业民营化以来,民营化范围遍及石油、航空、电信、汽车、钢铁、自来水及铁路等;自1979~1995年,移转民营的国公营事业资产总额超过500亿英镑,所得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在这期间,国公营事业员工占就业人口比率由7。2%降至2%以下;由于解除管制,促进市场自由竞争,企业经营绩效提升,使英国沉痾已久的经济有了转机。美国在1978年航空业解除管制后,便开始迈向经济自由化的时代;日本自1985年后,亦相继推动国营之电信电话及铁道等公司的民营化工作。此外,新加坡等东盟各国及社会主义国家,亦纷纷检讨国内产业政策并将国公营事业逐步转移为民营。11173668

    过去10余年来,全球总共有超过6800家国公营事业已完成民营化,发展中国家约有2000家大型公营事业移转民营,涉及的产业范围极广,涵盖了水、电、电信、油品、交通运输、公共建设及金融等产业;以出售金额而言,根据统计,在1990年,全球总计超过1850亿美元。1117366990年代以来,前东欧和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换为市场经济体制,企图通过国营事业民营化,以吸引外资进入。从趋势看来,将公营事业民营化已然成为政府无可旁贷的责任。

    <<
    >>
    作者简介
    王凤生:1950年生于台湾省高雄县,美国普渡大学经济学博士(1980年),曾任教于美国莱特州大、克莱门森大学、密西西比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印第安那州大学,担任中华经济研究院客座研究员。1990~1991年应邀赴南非国立金山大学担任Gencor经济学讲座教授,于1991年应台湾国科会之聘返台,担任中山大学(高雄)财务管理学系客座研究教授,现为高雄大学应用经济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及中山大学企业管理学系教授,并担任“行政院”劳委会咨询委员、华亚经济管理文教基金会董事长、中华亚太经济与管理学会秘书长、亚太经济管理评论主编。 专著有《Essays on Trade,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Policy》(1992年)、《种族冲突中南非的政经变局》(1994年)、《我选择故我在》(1997年)、《知识经济时代——问诊政府与企业经营》(2000年)。另有学术论文,英文部分40余篇发表于省内外学术期刊,包括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Public Finance、National Tax Journal、Public Finance Quarterly、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Academia Economic Papers等;中文部分30余篇发表于《中山管理评论》、《亚太经济管理评论》、《劳工安全卫生研究季刊》、《工业污染防治》、《技术学刊》、《寿险季刊》、《保险专刊》、《中山社会科学季刊》、《问题与研究月刊》等。时事评论则散见各大报章杂志。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