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扶贫资金通过区域性瞄准和项目瞄准从而与贫困群体的需求对接,然而对接以后,项目是否具有好的效果,是否会对缓贫产生积极的影响,是最终衡量扶贫资金使用效果的关键。而这也是目前我国扶贫资金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从1986年开始,政府对扶贫的投入每年都在增加,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却在下降,扶贫投入对缓贫的贡献也就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一些经济学背景的学者试图用计量模型来分析扶贫投入的效果。蔡昉、都阳(2000年)的研究结果显示更多的是政府扶贫努力之外的投资而不是扶贫资金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黄季焜等(1998年)的研究表明政府扶贫投资对中国贫困发生率在统计上没有显著的关系,即说明扶贫投资对脱贫的解释力不足。陈凡、杨越(2003年)的研究说明扶贫资金总额的影响往往集中于短期效果。朱乾宇(2003年)的研究则表明财政发展资金和贴息贷款对贫困人口收入增加和数量减少的作用都不明显。汪三贵等(2004年)的研究发现直接投到贫困县的资金在逐年减少,主要原因是越来越多的扶贫专项贷款没有投到贫困县。吴国宝(2005年)和亚洲开发银行(2003年)的研究也表明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扶贫资金使用效果出现了明显的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本研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对已实施的扶贫项目的缓贫效果与影响做一系统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