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清末、民初中国农会组织的兴起与发展

    • 作者:许欣欣出版日期:2010年09月
    • 报告大小:11.57MB
    • 报告字数:26394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中国农民组织化与韩国经验

    摘要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专门管理农业的官员设置:最高官员的职位为“大司农”,负责规划总体农业事务;在其之下,负责农业生产的执行官为“大田”;县一级的农业官员叫“田啬”;管理粮仓的官员叫“仓啬夫”。此后各朝代萧规曹随,均设有专门管理农业的官员,并设有相应的机构。

    然而,若论在全国范围内成立的具有一定现代社团性质的涉农组织,则只能追溯到清朝末年。19世纪末,随着在振兴工商业浪潮之下蛰伏已久的重农主义思潮的复苏,中国农业得以跻身于近代“实业”之列而获得了一次极佳的发展机遇。具有现代社团性质的中国农会组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1907年7月,清政府设立的直隶农务总会,是我国历史上成立最早、直接由政府颁发关防、享有社团法人地位的农会。 <<

    >>
    关键词: 清朝民国农会
    作者简介
    许欣欣:女,北京市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1996~2007年,先后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做访问学者,早期关注社会分层与流动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社会结构变迁、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农村社会学。主要研究成果:《当代中国结构变迁与社会流动》(专著)、《中国城镇居民贫富差距演变趋势》(论文)、《从职业评价与择业取向看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论文)、《社会、市场、价值观:整体变迁的征兆》(论文)、《中国乡村建设与改造的案例研究》(研究报告)、《韩国农协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论文)。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