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技术创新(1981~2010)

    • 作者:袁富华出版日期:2014年08月
    • 报告大小:873.33KB
    • 报告字数:12441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增长、结构与转型

    摘要

    经济研究对于规模报酬递增机制的关注,贯穿于当代内生增长理论、企业管理理论和新地理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根据舒尔茨(2001,中译本)的论述,报酬递增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分工和专业化;(2)技术进步;(3)人力资本积累、教育培训、“干中学”和知识获得;(4)知识外溢、经济思想;(5)经济制度和经济组织;(6)恢复经济均衡。在这些来源中,舒尔茨特别强调专业化和人力资本对于报酬递增的重要性,并认为专业化、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现代经济系统的最突出特点是人力资本的增长,人力资本积累带来了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 <<
    >>
    作者简介
    袁富华:经济系硕士生导师。1968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成武县。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经济增长理论、就业理论与政策。承担和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专著有《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分析》等。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