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台湾问题的地理根源

    摘要

    在人类发展史中,自然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造成海权国家和陆权国家的不同属性和特征,二者在文明传统、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海陆观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世界尚未形成一个整体的“前哥伦布时代”,海权国家和陆权国家各居一方,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性国际体系。随着技术进步和“哥伦布时代”的来临,散布于世界各处的区域性体系逐步实现联结、互动,这一态势在欧洲资本主义体系形成和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其产生的一大政治后果是,原本因自然因素被分割的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实现了地理上的对接,由此形成强烈的价值观念龃龉乃至军事暴力冲突,并逐步产生以西方资本主义海权国家为核心、亚非拉地区的后进国家为边缘和半边缘的等级体系结构。

    从根本上讲,技术、制度和观念创新促成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等西方全球性海权国家的陆续崛起。但不容否认的是,借助其优势地位确立不平等分工和进行贸易掠夺是这些海权国家权势扩张的重要助力。在全球政治图景中,除海权国家之间的霸权兴衰更替外,海权国家与陆权国家之间的关系亦是一幅充满斗争与合作的波澜壮阔的画卷。在地缘政治学的研究脉络中,海权陆权关系始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议题,它涉及地理因素与国家间关系的联系,以及海权和陆权的内在属性,不同历史时代背景下海权陆权关系的结构和内容,等等。

    观诸历史经验,海权与陆权总体上一直处于一种二元对立的状态,但亦不排除在特定历史时期基于均势政治的需要曾出现相互联合的现象。本书的核心在于阐述海权陆权关系与近四百年来台湾历史演进之间的逻辑关联,重在探讨作为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陆权国家中国与西方海权国家之间的兴衰成败对台湾问题的根本性影响。本书主要以地缘政治学为推展论证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先就相关理论概念及其运用作一交代,并对台湾问题的地理根源给予说明。

    <<
    >>
    作者简介
    汪曙申:1980年生,安徽黄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对外关系研究室副主任。南京大学政治系本科毕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外交学博士。曾参著《大国的责任》(2011年)、《中国的未来》(2012年),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美国波士顿大学访问学者。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