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中国公共服务发展概况与改革动因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公共服务需求在短时期内快速增长,因此对公共服务供给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单纯依靠政府供给,显然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改革途径。中国自计划经济时期以来,形成了政府对公共服务大包大揽的格局,造成公共服务供给的诸多问题。改革与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

    公共服务是以政府等公共部门为主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供全体公众共同消费与平等享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世界各国对公共服务及其范围的界定不完全一致,但一般来说,公共服务的范围包括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础科技和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公共服务一般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普惠性。每个国民都拥有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共服务应面向全社会。对所有国民提供普遍的公共服务,是各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奉行的一条基本原则。二是公平性。公共服务的提供一般都建立在社会正义和平等的价值基础上,其内在要求是让所有服务对象都公平便捷地享受公共服务。三是动态性。公共服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具有阶段性特征,呈现不断扩展和提高的趋势。

    <<
    >>
    作者简介
    叶响裙:2001年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专业博士学位,现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社会保障。曾在《北京大学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有关社会保障、公共管理与社会学方面的论文数篇,并主持、参与了多项课题研究。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