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以前往往是各地“争资金”“争市场”,今天转向了“争名分”,地方政府积极打破行政区划的约束,主动倡导或争取设立相关的经济合作区。由此伴生,除“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黄淮海”等人们熟知的区域概念外,近年来,“海西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长株潭一体化”“郑汴一体化”“西咸一体化”等一系列新名词也频频见诸媒体。日前在北京召开的一次高层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都建议把河南及河南省周边相连的多个城市一起,纳入“中原经济区”的范畴,从而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区”现象的关注。那么,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基本区别是什么?经济区的合作实践如何避免“雷声大、雨点小”?如何看待区域合作中的竞争?要不要培育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日前,本刊特邀3位对区域经济学理论卓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在河南省风景秀丽的嵩山脚下,展开了一次历时3个多小时的“嵩山论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