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相应地,其公共服务能力和供给水平也较之计划经济时期有了显著提高。但在20世纪80~90年代,由于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追求经济增长成为各级政府的核心任务,从而相对忽视了其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建设投入,加上公共服务体系整体改革和建设的相对滞后,导致了比较突出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供给不均问题。2002年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型政府建设等理念与目标的提出,中国进入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并重的新时代,公共服务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中国政府通过社会政策体系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初步建立起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大大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在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增进国民福利、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代中国的公共服务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如碎片化、差异化、(财权不充分的)属地化、低水平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以及导致投入不足、投入不均的结构瓶颈未有效消解等,亟须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特别是要着力突破体制性限制与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