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要

    在思考和规划新世纪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时,需要从国家现代化和少数民族长远发展的角度和立场来分析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必要的调整与改进措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如何发展,关系到新一代少数民族在高级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关系到各民族在未来中华民族大家庭政治结构、经济体系、文化生活中的相对地位。当我们考虑“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实现少数民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时,要看到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有生命力的和缺乏生命力的两部分,既包含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精华成分,也包含一些缺乏生命力的文化内容。在现代学校制度与传统文化之间,应当可以找到沟通、互容的方法。从语言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和交流学习工具的双重性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探索语言工具性程度的衡量指标和语言应用的市场选择机制,同时必须关注语言运行的经济效益问题,需要把学习语言的选择与民族—国家的长远发展潜力结合起来考虑,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是否存在一个语言依赖的层级结构。

    <<
    >>
    作者简介
    马戎:马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