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不同职业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差异

    • 作者:叶敬忠出版日期:2006年11月
    • 报告大小:955.98KB
    • 报告字数:12807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

    摘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如今我国部分农民家庭的经济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加之国家相关体制与制度逐渐开放以及充分的劳动力资源保障,因而农村从事兼业与非农业的农民越来越多,这些农民开始搞养殖、做买卖、打工、跑运输,部分农民成为农村雇佣工、农村个体工商业者、农村私营企业主或农村管理者等,总之,他们不再简单地从事纯农业生产、不再仅仅依靠农业为生。而本研究将农民的职业划分为三类,即从事农业、兼业和非农业的农民。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其主要特征为以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等为生,其家庭经济的收入与支出比较简单,人际交往与活动范围大都限于村庄内部。从事兼业的农民则不仅靠种植、养殖为生,他们还在农闲的时候通过其他方式增加收入,如外出打工、做生意等,因此从事兼业的农民的社会网络较广,收入来源渠道多样。从事非农业的农民,一般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拥有较广的社会网络,并且接触外界的事物较多,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较开放。但总体来讲,从事不同职业农民的共同特征是,他们仍然生活在农村,会受到村庄内部的大小事务的影响,同时他们又在影响着村庄的生活和秩序。正如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活动,无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还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面,这些活动都影响到农民的整个生活,而同时农民对这些活动的态度、反应以及需求也会反过来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活动的进程。但是,由于受其职业特征的影响,从事不同职业的农民在其家庭经济、人际关系、思想意识、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对新农村的认识、态度与需求也不同。由此可见,如何协调与满足不同职业农民的新农村建设需求,并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拥有的资源与特征,是促使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重点之一。 <<
    >>
    作者简介
    叶敬忠:1967年生于江苏省沭阳县。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研究领域包括国家发展与农政变迁、发展干预与社会转型、劳动力流动与留守人口、小农农业与乡村社会、农村教育与社会问题等。研究主要采用人类学的方法和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和后结构主义的分析视角。发表中英文论文二百余篇。主要著作包括《发展的故事》《别样童年》《阡陌独舞》《静寞夕阳》《双重强制》《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参与式发展规划》等。译校著作包括《遭遇发展》《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新小农阶级》等。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