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草场的严重退化已经影响了国家生态安全。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是牲畜量大大超过了草场的承载能力。在内蒙古,草场使用权承包到户的政策30年不变。然而,牧民为什么依然过度放牧,不考虑草场的长远发展?
本文以内蒙古一个贫困的、蒙古族聚居的、草场退化严重的牧业嘎查为例,回顾了1983年实施“双权一制”至今20多年中牧民的放牧行为,从制度、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政策、心理等方面分析有哪些因素影响了牧民的过牧行为。研究采取以定性分析为主附以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文献、访谈、参与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资料。
20世纪80年代至今,社区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一阶段嘎查(村)羊只数量剧增,牧民严重过牧导致草场急剧退化。牧民客观地认识到过度放牧对草场退化的直接影响,但没有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来治理环境。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了牧民的过牧行为:牲畜分配到户对牧民养殖积极性的调动,牧民生计压力和致富愿望,羊产品市场的形成,社区生态治理能力弱化,户均草场面积差异大,草场使用权高度流转,社会转型期牧民对社区生活缺乏认可,蒙古族与汉族经营方式趋同,技术运用后自然调节生态平衡能力减弱,以草定畜、退牧还草生态政策在执行中失效,从众、攀比心理促使牧民盲目扩大养殖规模,以及牧民在生态治理方面对国家的依赖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