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中国当代影视艺术对英雄形象的建构及其价值症候

    • 作者:盖琪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 报告大小:1.11MB
    • 报告字数:13502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文化决策参考(2012)

    摘要

    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英雄”一词的解释为:“本领高强、勇武过人的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此而论,在一个共同体中,英雄应该是具有杰出才能或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应该在共同体中发挥行为典范和道德楷模的作用。如果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观之,英雄形象的产生其实与每一个民族/族群所必须拥有、维护的祖先崇拜紧密相连。按照现代民族学理论,共享一个具有英雄气概的祖先及其光辉事迹,并定期通过仪式对其进行祭奠膜拜,是形成民族文化认同的先决条件之一。这一“英雄祖先”可以是真实的、在历史典籍中有据可查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只能在神话传说中探其形神的;但无论如何,这一“英雄祖先”在文化意义上必须是始终“在场”的。因为任何一个民族对自己“英雄祖先”的气概与事迹的表述,蕴涵的其实是该民族对自我身份合法性和核心价值观念的“元界定”,即在血缘与文化的双重意义上界定: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何值得尊敬?我们崇尚什么,痛恨什么?什么东西值得我们为之而生,为之而死? <<
    >>
    作者简介
    盖琪:盖琪,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讲师。本文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ICS-2012-A-02)。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