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并没有中长期的贸易政策,只是商业部在财政年度前夕,即每年3月份公布下一年度的进出口政策。从一年一度进出口政策的内容上看,也基本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危机管理模式。这完全是由印度独立以来所奉行的内向型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所决定的。随着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成功,以及进口替代战略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失败,80年代中期印度也开始了小步的调整。1990年时印度第一次有了1990~1993三年的中期进出口政策,但1991年的支付危机就终止了它的实施。之后印度政府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出于对出口的重视,政府意识到应当有一个比三年更长远的政策目标和手段,于是出台了1992~1997第一个五年进出口政策。以后又有了第二个、第三个“五年政策”。
根据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发展中国家应通过对高新技术幼稚产业在一定阶段内维持适度的高关税,并灵活运用进口配额、许可证、政府采购等非关税手段,使国内的高新技术产业能有一个较快的发展。从日本开始,到四小龙以及后来的四小虎,走过的都是这样的道路。而这也正是印度希望通过它的中期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但迫于WTO的要求,从第二个五年政策开始,印度的非关税壁垒就不得不逐渐解除,关税也要降低。在这种情势下,一方面可以利用的外贸政策手段越来越少了;另一方面随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政策的重要性却更上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