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摘要

    人类社会对能源的消耗量呈加速度增长,对地球不可再生能源的开采力度空前加剧,从而使地球不可再生能源逼近“零库存”的威胁。在此过程中,一方面,人类利用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有效能量,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加速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定律的作用下,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通过燃烧转换,在产生大量有效能量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无效能量——熵流,熵流的不断产生,使人类生存环境沿着负的方向发展,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正面临着地球不可再生能源(资源)濒临枯竭、人类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前途面临危机的严峻现实。由此,人类开始对自己以往的发展历史进行反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并逐渐达到国际共识。人类与其自然生存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物质和能量转换关系,人类的一切基本生产活动都是使其自然生存环境中的某种要素实现能量转化的过程。能源作为人类自然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其转化过程中的有效能量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而能源资源开发和消费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无效能量——熵流,则是地球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最大威胁。 <<
    >>
    作者简介
    崔民选: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参与主持国家级课题“国家环境保护服务业‘十一五’规划”(2006年),负责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中国中小型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2008年),主持“山西省物流‘十一五’规划”(2007年)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参编、著作50余部,先后在《人民日报》《求是》《中国工业经济》等期刊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组织过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新能源与产业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在推动我国能源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方面有重要贡献。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