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中国教育公共政策发生宏观转向的转折之年。
近些年来,我国各级教育在数量、培养能力上大规模扩张,极大地增加了国民的受教育机会。但由于国家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这种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育系统经营创收的“产业化”模式来支撑的,从而导致了高收费、乱收费、钱学交易、择校热等种种乱象,加大了教育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学校差距,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质量,侵蚀了教育的公益性、公正性,异化了教育品质,使教育的社会形象、社会声誉严重跌落。
全社会对这种状况的强烈批评,在2005年达到了新的高潮。从年初开始,要求恢复教育的公益性和公正性,要求实行免费的农村义务教育,批判“教育产业化”的呼声持续高涨。在建设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新的社会背景下,围绕制定“十一五”规划、制定面向2020年的教育发展与改革纲要以及《义务教育法》修改等,一些社会强烈关注的教育问题提到了改革的议事日程,全社会呼唤已久的教育发展观的转变、教育公共政策的调整终于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