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北京地铁建设中的公共服务意识及其提升空间

    摘要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数以百万计的人口涌入大城市,给城市管理和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我国许多大城市正在进入地铁建设的高峰期。地铁虽深藏在城市的地下,但却是城市的窗口,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文化风貌。地铁建设中的城市文化意识,是检验当今大城市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杆。

    北京地铁始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工程以战备疏散为主,兼顾城市交通,在多年的运营过程中,虽然经过了技术改造,但总体技术水平仍然偏低,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城市交通需求。在承办2008年奥运会的推动下,北京地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北京地铁5号线于2007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10号线、奥运支线、机场线于2008年7月正式通车,2008年,北京市决定加快其他新线地铁建设,开工建设地铁7号线和14号线,加上目前在建的地铁4号线、9号线、8号线二期、10号线二期、大兴线、亦庄线和6号线,北京市有9条地铁线路同时建设,开工规模超过200公里。到2015年北京将拥有“三环、四横、五纵、七放射”总长561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可以预计,随着北京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其改善城市整体环境的作用也将逐步显示出来。 <<

    >>
    作者简介
    陈文雯:陈文雯,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龚小凡:龚小凡,文艺学博士,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