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政治合作

    摘要

    国家关系取决于构成其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外交关系、军事关系、安全关系、人文关系,等等。其中政治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是决定经济、外交、军事、安全、人文等各种关系的状态与发展趋势的前提与保证,或者说,政治关系是国际关系的灵魂、神经中枢,是决定其他关系进退的力量。不妨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中国与苏联(中亚国家曾为其一部分)政治关系良好时,两国经济、外交、军事、安全、人文等关系都十分密切,即使当时两国存在边界问题,也没有成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障碍。可是,当两国政治关系恶化后,经济往来减少了,地方贸易停止了,边界纠纷被置于重要地位,甚至发生过军事冲突。在外交方面也互为敌手,形成势不两立的状态。20世纪80年代两国政治关系逐渐缓和,坚冰开始融化,其他领域的关系也随之改善。因此,政治关系是国家关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具有统领其他关系的作用。国家关系的好坏通常看政治关系的好坏。当年日本小泉执政时期,中国和日本经济交往还很多,但政治关系很冷,即通常所说的“政冷经热”,当时人们对中日关系的评价是“关系不好”,有如冰封状态。后来,日本内阁换人,中国总理应邀访日,被称作“融冰之旅”。中日关系的改善还是以政治关系的改善为标志。因此,研究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就不能不研究政治合作,而且应将其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
    >>
    作者简介
    赵常庆:男,研究员。曾主持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项院重点项目。196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外语系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1994-1995年国家公派莫斯科大学进行高访。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中联部、中联部苏联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即今日东欧中亚研究所)工作,从事苏联国内政治问题和中亚问题研究,曾任苏联东欧研究所图资室副主任、政治室负责人,1992年至2001年4月任中亚研究室主任。现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职称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东欧中亚学会中亚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世界中心干事、《东方文化集成》大型丛书中亚文化编主编等。曾任国际中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中国委员。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