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纪录片在社会生活中呈现出了积极的、活跃的发展态势。这与当时电视媒介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电视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拥有电视的家庭比例升高,这为纪录片通过电视平台向大众传播提供了媒介土壤。当时以《望长城》《沙与海》《德兴坊》《远在北京的家》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纪录片作品,将视角对准了社会普通百姓,让观众在电视里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影像,也看到了身边真实的生活。正是在这样的媒介语境下,纪录片出现了繁荣景象。此后,随着大众消费文化的发展,电视节目中的娱乐诉求越来越强,收视率成为电视台评价体系的唯一标准,纪录片逐步让位于电视剧、电视综艺等节目形态。而且,纪录片关注现实的能力变弱,也是纪录片走入低谷的重要原因。此时的纪录片在社会生活中非常边缘化,影响力较弱。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新媒体成为推动社会变化的重要力量。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架构中,纪录片的真实品格显得更加可贵。随着媒介形态的更新变化,人们使用媒介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在主流电视媒体之外,新媒体也成为人们可选择的纪录片传播、收看渠道。长尾理论证明,即使是小众喜爱的影像形态也有传播的价值与空间。与此同时,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纪录片人,运用纪实等手法,用影像来关注社会的发展,在新媒体领域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应。更为重要的是,传承文化、传播价值观,成为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诉求。而纪录片天然具备这样一种属性。主流意识形态也对于纪录片的价值进行了重新认知,纪录片再次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