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诗化的存在:纪录片书写

    • 作者:李智出版日期:2013年09月
    • 报告大小:1.78MB
    • 报告字数:49466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全球化语境下电视的修辞与传播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纪录片在社会生活中呈现出了积极的、活跃的发展态势。这与当时电视媒介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电视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拥有电视的家庭比例升高,这为纪录片通过电视平台向大众传播提供了媒介土壤。当时以《望长城》《沙与海》《德兴坊》《远在北京的家》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纪录片作品,将视角对准了社会普通百姓,让观众在电视里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影像,也看到了身边真实的生活。正是在这样的媒介语境下,纪录片出现了繁荣景象。此后,随着大众消费文化的发展,电视节目中的娱乐诉求越来越强,收视率成为电视台评价体系的唯一标准,纪录片逐步让位于电视剧、电视综艺等节目形态。而且,纪录片关注现实的能力变弱,也是纪录片走入低谷的重要原因。此时的纪录片在社会生活中非常边缘化,影响力较弱。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新媒体成为推动社会变化的重要力量。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架构中,纪录片的真实品格显得更加可贵。随着媒介形态的更新变化,人们使用媒介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在主流电视媒体之外,新媒体也成为人们可选择的纪录片传播、收看渠道。长尾理论证明,即使是小众喜爱的影像形态也有传播的价值与空间。与此同时,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纪录片人,运用纪实等手法,用影像来关注社会的发展,在新媒体领域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应。更为重要的是,传承文化、传播价值观,成为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诉求。而纪录片天然具备这样一种属性。主流意识形态也对于纪录片的价值进行了重新认知,纪录片再次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
    >>
    作者简介
    李智: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广播电视“十佳百优”理论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获教育部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全国新闻学会首届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奖。出版《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国际政治传播:控制与效果》《全球传播学引论》《中国国家形象——一种建构主义的解读》《国际传播》等学术著作18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篇被《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摘登。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