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我们期待什么样的中国教育

    摘要

    临近开学,教育部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以空前严厉的措辞,要求各地招生不得依据任何证书和考级证明,落实就近、免试入学;小学阶段不得留书面家庭作业;不得以任何形式补课;减少考试且全面取消百分制;等等。年年减负,年年重负。不少家长、学校和专家疑虑重重。最新一期《中国周刊》封面专题便是“小升初畸变”,导语一针见血:“权力、金钱与欲望,公开地破坏了小升初就近、免试的入学原则,几乎使教育公平成了一句空话。”如果社会结构使弱势者别无选择,力图千方百计挤进中国最好的大学,便是万千考生唯一的出路。高考压力传导下,“战斗”毫无悬念地要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打响。以减负之名,考学生变为考家长,这只能更深地错失教育的真意,更尖锐地显露社会的两极对垒。但教育的真意,并非培养高官,也非培养巨富,而是使一粒粒种子在生活中开花结果。家长们没法订制一个个朱镕基、马化腾、李云迪 <<
    >>
    作者简介
    戴志勇:戴志勇,《南方周末》评论员。文章来源于《南方周末》2013年8月30日。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