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民族乡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云南省峨山县花鼓舞的调查

    摘要

    在国家的公共文化建设中,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是极其重要的部分,政府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并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三馆工程”、“村村通工程”、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等,取得很大的成绩,对满足广大乡村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样一些建设所取得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所投入的资金并没有充分地发挥作用。关键的问题在于:第一,我们只重硬件如房屋、设备的投入,不重软件如图书、管理使用等的投入;第二,我们的投入不与广大村民的实际文化需求相结合,只是单向注入式的而不是双向互动式的。文化,尤其是公共文化,是群体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文化,脱离开群体的创造和享有,文化的公共性和它的生命力也就非常有限了。从另一层面看,公共文化是政府为主体免费提供给国民享用的,它既包括上层精英文化部分,也包括民间群众文化部分,过去我们只注重主要起宣传、教育作用的精英文化部分,而忽略了需要群众参与的具有娱乐、表达等多种功能的民间文化部分,没有关注到这两者之间的互动的关系,因而所谓的公共文化,并没有真正“公共”起来。要解决这一问题,注重利用民族或民间文化资源,调动广大村民创造和享有文化的积极性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这方面,我们发现一些很好的案例,如云南峨山县以花鼓舞为代表的乡村文化活动。 <<
    >>
    作者简介
    施惟达:施惟达,云南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王佳:国家开放大学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方向:统计学、可持续发展。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