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观与悲观的矛盾中,一种“传播即意见的博弈”的观点便自然被提出。博弈论最初的提出者约翰·冯·诺伊曼认为,在更广阔的人类行为互动的范围内,“博弈”成为一个科学的隐喻。在人类的互动行为中,结局依赖于两个或更多人所采取的交互式的战略,这些人们具有相反的动机或者最好的组合动机。在这些严肃的互动行为中,就像在游戏中一样,个体的选择实质上是战略选择,行为互动的结局依赖于每个参与人所选择的战略。通过这样的阐释,研究“博弈”可以真正告诉我们关于严肃的互动行为的一些事情,“博弈合作”则是一种建立在信息完全不完全、充分不充分基础上随处可见的现象。如此,我们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人们分歧的动机是如何在进行意见的博弈中,促成行为之间合作或不合作均衡的呢?在经济学界所揭示的“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博弈均衡中,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没有“共谋”,他们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社会福利或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在传播学角度看来,这种非合作的博弈,乃是以信息沟通为内涵的传播不足所致,这致使局中人无法达成合作,使本来应为合作者的同一方,分裂成互为博弈对手的双方。因此,当“纳什均衡”挑战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成为现代经济学各个分支领域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和研究工具”,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界重要的理论时,也就向传播学提出了一个重大的课题:传播的局中人对意见的“传——受”是否就是一场博弈?如果是,那么意见博弈是否可称为传播内在图景?这无疑促使我们对“意见博弈”这一传播奥秘予以追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