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意见博弈:传播的内在图景

    摘要

    在乐观与悲观的矛盾中,一种“传播即意见的博弈”的观点便自然被提出。博弈论最初的提出者约翰·冯·诺伊曼认为,在更广阔的人类行为互动的范围内,“博弈”成为一个科学的隐喻。在人类的互动行为中,结局依赖于两个或更多人所采取的交互式的战略,这些人们具有相反的动机或者最好的组合动机。在这些严肃的互动行为中,就像在游戏中一样,个体的选择实质上是战略选择,行为互动的结局依赖于每个参与人所选择的战略。通过这样的阐释,研究“博弈”可以真正告诉我们关于严肃的互动行为的一些事情,“博弈合作”则是一种建立在信息完全不完全、充分不充分基础上随处可见的现象。如此,我们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人们分歧的动机是如何在进行意见的博弈中,促成行为之间合作或不合作均衡的呢?在经济学界所揭示的“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博弈均衡中,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没有“共谋”,他们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社会福利或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在传播学角度看来,这种非合作的博弈,乃是以信息沟通为内涵的传播不足所致,这致使局中人无法达成合作,使本来应为合作者的同一方,分裂成互为博弈对手的双方。因此,当“纳什均衡”挑战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成为现代经济学各个分支领域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和研究工具”,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界重要的理论时,也就向传播学提出了一个重大的课题:传播的局中人对意见的“传——受”是否就是一场博弈?如果是,那么意见博弈是否可称为传播内在图景?这无疑促使我们对“意见博弈”这一传播奥秘予以追索。 <<
    >>
    作者简介
    舒咏平:安徽黄山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品牌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等发表论文100余篇;著有《品牌聚合传播》《品牌传播策略》《品牌传播论》《中国大品牌》《广告传播学》《广告传播与公共信任》《新媒体与广告互动传播》等著作20余部,是最早提出“品牌传播”概念并展开系统研究的学者。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