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影响机理: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性别省思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性别差异产生作用的因素及作用的形成机理。第一节探究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产生性别差异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要素。其中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性别差异的宏观因素包括经济发展的二元性、大众化背景下被弱化的教育功能以及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冲突;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则包括毕业生个体的专业性别属性、家庭的禀赋要素以及个体的性别平等意识。第二节分析了社会性别意识下的毕业生就业流动性别差异形成的四条作用路径。传统性别文化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产生性别差异的最根本原因,这种根本原因体现在它弥漫地渗透到其他因素中,包括市场经济制度、高校乃至毕业生个体。第三节归纳了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性别差异的四条作用路径,以图式的方式加以呈现。解读了传统性别文化路径、市场经济制度路径、高校性别平等教育路径以及女大学生性别意识路径这些路径相互形塑和联合,形成了毕业生就业流动性别差异的作用机理:基于性别的权力差序格局建构的传统性别文化,通过就业市场、高校、个体三个不同的场域和主体,作用于毕业生的就业流动行为,并且通过联合、互动、彼此验证等形式,不仅使得社会的资源向男性倾斜,而且使得男女毕业生在社会地位与空间位置流动的差序格局持久存在,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差异的合理性基础。 <<
    >>
    作者简介
    郑育琛:福建东山人,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为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五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在《复旦教育论坛》《大学教育科学》等CSSCI及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摘,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共青团中央、福建省教育厅等表彰。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