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从同案同判到差异化判决

    • 作者:周少华出版日期:2022年03月
    • 报告大小:803.27KB
    • 报告字数:38553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法律中的语言游戏与权力分配

    摘要

    出于对司法公正的理想化追求,亦出于对“同案不同判”现象的现实性忧虑,近几年,“同案同判”不仅成为法学理论界热切关注的话题,也成为21世纪以来中国司法改革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同案同判”命题的背后,起支撑作用的乃是法律的平等适用观念,此观念不仅内含于“法治”概念,而且久已深入人心。正如学者所论:“法前平等,司法公正,从东方文明到西方文明,从古至今,自有法以来就是司法的一个永恒主题,一个至高的价值追求。”因此,在理论层面,作为司法公正最基本的表征之一,“同案同判”具有无可争辩的正确性。尽管如此,笔者还是认为,在实践层面,“同案同判”命题下的很多具体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倾力追究:我们所说的“同案”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所说的“同判”又是什么意思呢?在法治理念下,“同案同判”是否能够获得十足的合理性?如果不能,那么“同案不同判”在多大程度上是应该受到诘难的?在理想化的司法情景中,作为司法一致性要求的“同案同判”就是可能的吗?更重要的问题是,做到“同案同判”是否就意味着司法公正(在“同案”间)的有效实现?本文将在刑事司法的视野内,对这些问题展开批判性的思考。 <<
    >>
    作者简介
    周少华:广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刑法学科带头人,法学博士。曾先后任教于西北政法大学、东南大学法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法学》《法律科学》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项;7项成果分获教育部、司法部等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励。曾入选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