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宣传化时期(1949~1978年):话语重塑与政治宣传

    摘要

    中国纪录片诞生于革命年代,兴起于政治宣传。新中国成立后,纪录片的这种意识形态工具属性并没有随着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淡化。尤其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纪录片作为表征时代的文本,其工具性价值也被点燃和放大了。

    本文将1949年到1978年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纪录片的“宣传化时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纪录片在话语权归属于国家主导的话语体系,在功能取向上主要承担着政治宣传的工具职能。这一时期,中国纪录片在形式上还处于一个“新闻纪录片”时代,新闻片和纪录片的概念区分较为模糊。新闻纪录片以宣传报道和政论为主,被喻以“形象化的政论”“形象化的党报”,与党报等其他官方媒体共享一套话语体系和宣传框架,遵循党性原则。由于电视媒体在改革开放前普及度极其有限,新闻纪录片在这一时期主要是以电影形式呈现的,“新闻纪录电影”成为当时的主流称呼。这一时期,代表官方意志的政治话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纪录片属于政治“传声筒”的性质。

    电影史学家孟犁野认为,在由多种因素组成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电影产生根本影响的是“在社会变革与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政治文化”。“若以大文化的视角来观察电影,在近百年的中外电影史上没有哪个国家、哪段历史时期的电影,其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环境会像本期的中国电影那样如此直接、如此强烈地受到政治的影响”。71706495

    在这一时期,中国纪录片在国家话语权力一统下,在扮演“喇叭”“锤子”身份的同时,也是一面时代的“哈哈镜”,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气质,记录了很多珍贵的影像史料,留下了那段时期民族的共同记忆。这是纪录影像本体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电视这一新兴媒介在1958年登场,其诞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大跃进”的产物,带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但作为早产儿,电视的先天条件不足,这让它的重要内容形态——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宣传,在形态上依附于电影,其自身本体性的开掘还要等到人文化时期电视日益普及、电视观念更新之后才得以体现。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和电视媒介的大众化,中国纪录片的基本风貌将焕然一新。

    <<
    >>
    作者简介
    韩飞: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讲师、博士,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先后在《现代传播》《当代电影》《当代传播》《电视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著有《映像中国:纪录片参与下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合著);担任2018——2021年《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执行主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等国家级报刊发表数十篇文艺评论;论文获国家广电总局第六届“星光电视文艺论文评选”二等奖等荣誉。 担任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理事;“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系列活动总撰稿、导演组成员;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第8~9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等影视节展评委。2019年参与成立国家级纪录片国际合作机制性平台“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BriDoc),该共同体现已被中央领导同志批准纳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曾任江苏卫视编导,参与策划和导演《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金曲捞》等多档品牌节目。研究方向:纪录片、视听传播、国际传播。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