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中国水分收支遥感监测

    摘要

    降水、蒸散和径流是陆表水循环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决定区域水量动态平衡和水资源总量。降水(包括降雨和降雪)和蒸散(包括土壤和水体的水分蒸发以及植物的水分蒸腾)是垂直方向上的水分收支交换过程,是水分在地表和大气之间循环、更新的基本形式。降水是水资源的根本性源泉,降水量扣除蒸散量后形成的地表水及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就是通常所定义的水资源总量。水分收支(降水量与蒸散量的差值)反映了不同气候背景下大气降水的水分盈余、亏缺特征,正值表示水分盈余,负值表示水分亏缺,水分收支的时空特征对理解水资源时空变化特征有重要意义。 <<
    >>
    作者简介
    顾行发:男,1962年6月生,湖北仙桃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光学工程师学会(SPIE)会士,“GEO十年(2016~2025)发展计划”编制专家工作组专家,亚洲遥感协会(AARS)副秘书长、亚洲大洋洲地球观测组织共同主席。担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需求与应用组组长、“科技部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研发计划”总体专家组副组长、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多尺度气溶胶综合观测和时空分布规律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遥感与信息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环境保护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主任、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等职务。主要从事光学卫星传感器定标、定量化遥感、对地观测系统论证等方面研究,为我国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和工程化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和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480余篇(SCI 186篇),出版专著10部、专辑10本,牵头起草并发布国家标准3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2项,软件著作权45项。
    张兵:男,出生于1969年,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在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获得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副主任。兼任IEEE JSTARS期刊副主编、IEEE国际高光谱图像与信号处理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委会成像光谱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空间遥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基金委重点基金、国家航天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交叉合作团队等二十多个科研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并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有《高光谱遥感-原理、技术与应用》《高光谱遥感的多学科应用》《高光谱图像分类与目标探测》《内陆水体高光谱遥感》《太湖水体环境遥感试验》《中国典型地物标准波谱数据库》等。
    柳钦火:男,1968年1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遥感辐射传输研究室主任。近年承担国家973、863、科技支撑、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等,组织开展了“北京星机地定量遥感综合试验”,主持开发了“RSIS遥感反演系统V1.0”等软件;参与开发“机载多角度多光谱(AMTIS)遥感数据处理软件V1.0”、我国典型农作物标准波谱知识库,合作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SCI论文29篇。
    赵坚:1964年7月生,四川通江人,工学博士,研究员。曾任原总装备部航天装备总体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原总装备部电子信息基础部航天装备局总工程师和副局长等职。2014年10月至今,先后担任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国家航天局卫星互联网工程总设计师和国家航天局卫星互联网中心主任、卫星互联网工程副总指挥,国家航天局信息中心党委书记兼副主任、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等职。现任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工程总设计师、工程副总指挥,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作为国家“863”高技术计划航天领域专家,组织完成航天发展战略研究、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卫星数据中继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论证,为航天体系建设和工程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完成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8项科研星工程先期技术攻关及研制立项、火星探测工程技术攻关和立项、东方红五号通信卫星平台等项目科研立项并开展研制。组织长征五号大型运载火箭重大工程研制,完成首飞成功。组织完成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立项研制,开展我国首次海上固体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并取得成功。作为卫星互联网工程总设计师,牵头组织开展我国卫星互联网专项工程论证。组织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发展重点任务的实施方案》,经中央网信委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作为高分专项工程总设计师,开启高分应用系统深化论证工作,并推动我国对地观测数据“一键查”平台建设,推动国家遥感卫星数据与产品共享交换服务平台论证研制,促进形成气象+海洋+陆地+国际卫星数据共享交换的新格局。组织起草“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指导意见,引导商业航天加速融入国家数据交换共享体系,促进商业遥感快速健康发展。先后三次立功受奖,获得国防科技成果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0项。
    王世新:男,汉族,出生于1965年8月,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灾害与环境遥感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为灾害与环境遥感。先后负责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任务,主持研制“微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CODE”、“基于网络的洪涝灾情遥感速报系统”及“全国七大江河1:10万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先后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1998全国科技救灾先进集体/个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共中央宣传部“防震救灾先进集体”、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中国科学院“双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等称号。
    张增祥:男,出生于1963年3月,河北人,北京大学地理系理学硕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党委委员,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再生资源遥感应用技术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遥感应用研究。在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土壤侵蚀、城市扩展、土地覆盖以及自然灾害等遥感应用领域发表或合作发表论文220余篇,出版著作有《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西藏日喀则地区土地资源》《西藏自治区中部地区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与综合评价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时空信息研究》《中国城市扩展遥感监测》《中国土地覆盖遥感监测》《中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中国土地覆盖遥感监测图集》等。
    陈良富:男,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大气遥感研究室研究员。出版著作有《气溶胶遥感定量反演研究与应用》《热红外遥感》第三章热红外遥感信息模型。
    李加洪: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
    黄文江:男,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植被定量遥感。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著有《作物病害遥感监测与预测》《作物病害遥感监测机理与应用》《农业定量遥感基础与应用》等。
    程天海:男,出生于1981年,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委员、北京专家联谊会会员。主要从事气溶胶散射和偏振遥感机理方向研究。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首届优秀会员、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奖、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并入选首届“遥感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资助计划”。
    张兴赢:男,汉族,出生于1978年4月,福建南平人,理学博士,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长期致力大气化学成分监测及其对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
    贾立:女,出生于1965年,2004年获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循环遥感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光学定量遥感、遥感在陆面过程及气候变化中的应用研究,包括区域尺度地表能量平衡和水热交换机理和方法研究、区域尺度蒸散发、遥感观测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应用、陆表植被动态变化、干旱过程及监测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课题、863项目子课题、中科院“一三五” 规划重点培育方向项目、欧盟第六及第七框架项目、欧空局卫星论证项目、荷-中双边项目等。 论著有《一种基于数据同化优化陆面过程模式参数化方案的方法》《非参数化蒸散发方法在黑河流域的适用性分析》等。
    李国洪:
    徐东华:1960年8月生,国家二级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编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智慧中国》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国家发改委工业项目评审委员,福建省政府、德州市政府等经济顾问。参加了国家“八五”至“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工作,我国多个工业主管部委的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工作,以及我国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工作,所撰写的研究报告多次被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国务院总理等领导批转到国家经济综合部、委、办、总局,其政策性建议被采纳。兼任中共中央“五个一工程奖”评委,中央电视台特邀财经观察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金融所、工业经济所博士生答辩评审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厦门大学兼职教授,长征火箭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在《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参考报》《求是》《经济学动态》《经济管理》等报刊发表百余篇理论研究文章。
    李闽榕:男,1955年6月生,山西安泽人,经济学博士。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主任,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原党组书记、副局长。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区域经济竞争力、科技创新与评价、现代物流等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已出版系列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全球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等20多部,并在《人民日报》《求是》《经济日报》《管理世界》等国家级报纸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40多篇;先后主持完成和正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实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研究”、国家科技部软科学课题“效益GDP核算体系的构建和对省域经济评价应用的研究”及多项省级重大研究课题。科研成果曾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届、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以及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福建省第七届至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十多项省部级奖励(含合作)。2015年以来先后获奖的科研成果有:《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2)》于2015年荣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荣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度中国发展研究奖三等奖,《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3)》于2016年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于2016年获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皮书评价委员会优秀皮书一等奖。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