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革命化时期(1911~1949年):工具化的纪录片与民族救亡的“利器”

    摘要

    纪录片作为一种话语文本和社会建构,“背后隐藏着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中国纪录片诞生于烽火年代,受启于苏联宣传和纪录片创作观念。它为政党和政治服务,观照民族命运和国家危亡,是一种权力主体的话语工具,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工具属性,被政治权力影响控制。这一意识形态工具功能和身份伴随中国纪录片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主体功能。 <<
    >>
    作者简介
    韩飞: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讲师、博士,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先后在《现代传播》《当代电影》《当代传播》《电视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著有《映像中国:纪录片参与下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合著);担任2018——2021年《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执行主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等国家级报刊发表数十篇文艺评论;论文获国家广电总局第六届“星光电视文艺论文评选”二等奖等荣誉。 担任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理事;“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系列活动总撰稿、导演组成员;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第8~9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等影视节展评委。2019年参与成立国家级纪录片国际合作机制性平台“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BriDoc),该共同体现已被中央领导同志批准纳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曾任江苏卫视编导,参与策划和导演《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金曲捞》等多档品牌节目。研究方向:纪录片、视听传播、国际传播。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