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现代科技发展的多维社会动力系谱

    摘要

    现代科学随着西方社会的全方位转型而崛起,同时,现代科学也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西方各个层面的社会变革,科学与社会的交互作用是两者共同发展的动力。在这种互动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的社会功能趋向多元化,而科学发展的社会动力也在趋向多元化,也就是说,科学之社会影响力的扩大会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介入科学系统,科学研究的模式及其社会性质也会因此而嬗变。虽然科学可以被抽象地概括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把认识方式的飞跃性变革概括为科学革命,但我们据此看到的科学史主要是,科学知识以不同速率向前突破以及科学思维随之变迁的过程,就发展原因而言,也很容易被归结于其内在的动力结构。的确,科学的日益强盛也使自身独立的系统边界日益明显,但是科学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它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子系统,会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不断地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科学的社会功能正是在这种交流中显现,同时,在科学功能的刺激下,各种社会力量又会以不同的强度介入科学系统,这样,各种社会力量的角逐又以新科学功能的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各时期的科学在知识内容上都可以概括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但这些成果之于人类生存境况的价值却要置于相关社会历史背景中才能被全面理解。

    西方现代科学成为后发展国家的学习对象,是因为后发展国家在反抗西方殖民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到文明实力的差距,这种处于优位的文明仅靠科学是不能实现的,而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技术相对于抽象的科学概念也被抽象地概括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改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被相应地概括为技术革命。但是,所谓认识世界的科学与改造世界的技术却往往在学者们分别呈现的“科学史”和“技术史”内容中相互重叠,有很多科学被归为技术,也有很多技术被归为科学。这说明科学与技术在很多时候是难以区分的,两者的分离与融合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就现代科学与技术而言,第一次科学革命比第一次技术革命早了100多年,在这个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是相对独立的,但在随后发生的数次(究竟几次,学术界尚存争议)科学技术革命中,两者的关系却日趋紧密,逐渐趋向一体化,这种状况可以被理解为科学与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但科技发展也是科技系统与社会互动的结果,科学与技术逐渐融合为一个系统,同时意味着它们的发展壮大趋向于被共同的社会动力所强化。这就说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动力源同样处于分离、聚合的变动之中。由此可见,想要从相关社会背景中去全面认识科技发展的趋势、速度、规模及其后果,还需要沿着历史的轨迹探寻,在科技与社会的互动机制中变迁的社会动力系谱。

    <<
    >>
    作者简介
    王斌:(1977— ),科技哲学博士,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长期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研究。主持国家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收录13篇,SSCI收录1篇,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编1篇。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