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人类先后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取得的巨大成就都与此密切相关。传统上,技术革命被理解为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代表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将人类从传统的农业社会推向工业社会为主导的发展进程。这种产业结构根本意义上的转变伴随着生产方式和所有制结构的巨大调整,继而影响着世界文明与冲突的新的调整。从某种意义上讲,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版图,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发展速度上逐渐超过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农耕国家,并长时期保持了历史的领先地位。而以19世纪末期开始的电力和石油的广泛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将人类社会重化工业的发展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石油、煤炭、电力、采掘加工等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重化工业的进程,重化工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工业结构的转变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调整。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重化工业发展阶段不同,但重化工业生产力布局在各自快速发展时期大多呈现临海布局的特征。重化工业临海布局受到地理区位和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这种布局方式也会对重化工业发展进程和国家产业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地理版图,世界主要国家的强盛发展均因海而兴。伴随着航海地理大发现,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先后崛起。这些国家无一例外地借助海洋地理资源优势实现经济扩张和外向型发展。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沿海地区居住着世界60%的人口,海洋开发以及沿海经济布局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一方面,电力石油的广泛应用推动了重化工业的发展,对于海外投资吸引和能源运输的要求催生了世界重化工业的沿海布局;另一方面,如果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开端概括为殖民掠夺,那么海上活动的落脚点始终是以沿海登陆以及沿海经济殖民为基础,这当然与地理政治格局有关。因此,伴随着两次技术革命出现的重化工业的沿海布局就显得尤为突出,这其中内生的技术推动以及外生的空间区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继地理大发现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蓝色圈地运动”之后,海洋开发再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尽管经历了以新能源、新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传统工业逐渐有被取代的威胁,但是关键的一点不能忽视,即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实体产业的推动特别是工业化的进程,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目前始终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历史长河中。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并不意味着服务业对工业的代替,而是在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实现新的改造,例如新的环境治理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的重化工业进行环境技术改造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污染排放,从而保证工业化进程的质量。至少从现在来看是停留在这个阶段,新的技术应用对于产业结构的颠覆性调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重化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将长期保持重要的优势地位。同时,历史上伴随历次石油危机而来的经济危机,无一例外地佐证了传统重化工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始终没有放松。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按照每10年翻一番的发展速度,实现了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结果,海洋经济很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日益重视对于海洋的大规模开发,对于海洋可持续利用逐渐提上议事日程。世界各国加快对海洋空间的争夺,酿成了“蓝色圈地运动”。海洋空间资源得到广泛的利用,海洋科技投入力度逐渐加大,同时各国沿海经济逐渐得到振兴发展。进入21世纪,世界重化工业沿海布局的趋势愈加明显,而这种现象不是与生俱来的,重化工业的布局有其特定的演变阶段以及影响因素。分析这一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基本规律与特征,同时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这种现象对于沿海地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更有趣的问题是,中国的沿海重化工业结构区域布局存在着不同于世界沿海重化工业结构与布局的特殊性,即沿海地区重化工业产业同构化趋势明显,这与其地理特征以及政治经济体制密切相关。中国沿海地区分布11个省份,面积广阔,每一个省份都相当于一个欧洲国家,但各个省份都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有序协调发展,各省份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这是一个比欧盟各国之间更具有紧密关系的国内省际发展问题。各个沿海省份存在着重化工业产业布局和结构地域分散基础上的相对集中式的产业结构相似现象,正是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以及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表现的特殊性推动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因而,对这一现象演变和影响的研究将为研究中国经济崛起的特殊性以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规律性总结和经济解释,在学理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