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以工业智能化生产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拉开序幕。为此,包括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在内的众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一系列新型的科技发展战略,并采取大量措施吸引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以确保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略和指导方针,而从本质上来看,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要素在于大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因此,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效增强科技竞争力的必由之路。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此后,我国在1995年正式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2002年提出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指出,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是我国构建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要持续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总的来看,科技人才政策作为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性保障要素,主要指的是政府等公共权力部门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实现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措施,具体包括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和评价等诸多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部门对科技人才政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在“十二五”“十三五”等近十年时期内,我国科技人才政策不断调整、完善与创新,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6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2016年)和《“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7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陆续实施有效促进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注入了强大动力。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科技人才的数量已经超越美国,位居全球第一;同时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2018年,我国创新指数排名已经上升到全球第17位,其中在科技人员、科技论文和专利申请数量等指标上,我国排名更是上升至全球第1位(李燕萍、刘金璐,2018)。显然,我国科技人才政策的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显著成效。
综上所述,本文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建设的历程,并从人才规模、结构层次、国际合作和创新能力等四个维度系统阐述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这对总结我国科技人才政策的成功经验及开展下一阶段的科技人才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同时,对构建创新型国家、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