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农民环境抗争的政治环境:基于政治机会结构的理论观照

    摘要

    1987年,美国学者巴特尔(F。H。Butte)在评价环境社会学研究中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互隔绝的问题时说:“环境社会学的理论核心的主导特征是其主要以结构性分析为主,这种状况需要改变,以便融入主观性和行动者;同样,大多数环境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只接受了主观主义者和微观社会学的理论指导,如果接受更宏观的结构性理论指导,一定会获益匪浅。”10506674巴特尔的这段话指出了环境问题的研究者既要重视微观事件的内在发展动力机制,也要重视宏观层面的结构背景。从前文的文献梳理中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中国民众环境抗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前者,对于后者似乎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外部环境对农民的环境抗争非常重要。上文所列举的1973年河北省沙河县褡裢乡赵泗水村发生的环境抗争事件最终得到解决是在1979年,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由此可见,缺乏有利的外部环境,农民的环境抗争会变得较为艰难。

    <<
    >>
    作者简介
    朱海忠:1971年生,江苏省洪泽县人,管理学博士,现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社会问题、环境社会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江苏省教育厅指导性计划项目1项,在《国外社会科学》《中国农村观察》《妇女研究论丛》《西北人口》《天府新论》《理论学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多篇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