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上海市独居青年研究

    摘要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迁往城市发展的人日益增多,城市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场所。包容开放的城市环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状况,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在现代社会,独自居住不再只是空巢老人的被迫选择,也逐渐成为年轻人热衷或无奈的居住形式。克里南伯格提出,美国有超过50%的成年人处于单身状态,其中3100万人独自一人生活(克里南伯格,2015)。而在中国,据新华网报道,在2016年便有超5800万人独居,其中20岁到39岁的独居年轻人数量接近2000万。71582380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独居青年的群体规模将日益扩大,毕竟青年选择独居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也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独居青年群体已经成为不少影视作品创作的主题,并频频登上各类影视荧屏,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社会现象。

    不可忽视的是,独居青年人数日益增多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一是城市社会环境的变化。城市凝聚了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就业和发展机会,尤其是北上广深这样的特大城市,巨大的“虹吸效应”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群体(李春玲、马峰,2017)。同时,城市中高房价、高婚恋成本和工作压力大等原因也迫使未在城市稳定扎根的年轻人只能选择独自租房,被迫“空巢”(黄苏萍、李倩倩,2018)。二是家庭结构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城市中,家庭主要以核心家庭为主,传统的家族式家庭基本不复存在。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一个独立的房间,家庭中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空间。三是个体化的发展和追求。个体化意味着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为“自己而活”的自主人生取代了以往的标准化人生(贝克、贝克-格恩斯海姆,2011)。城市文化包容多元,男女平等意识越来越强,保护隐私和个体化追求的意识也愈加浓烈,人们对于自我的生活方式有了丰富多样的选择。而青年群体在关注自我生存的同时,也注重生存的品质和自由(聂伟、风笑天,2017)。因此,独居无论是长久不变的选择还是一种暂时性的过渡状态,都日益成为城市青年群体生活方式的一种潮流和趋势。

    毋庸置疑,独居青年已经成为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一个非常重要群体,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他们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基于此,关注独居青年群体显然应该被视为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议题,如何更加科学、系统和全面地了解这个群体是一项重要工作。在本文中,我们利用“上海都市社区调查”(SUNS)2019年的数据,通过独居青年与非独居青年两个群体71582381的对比,来比较分析独居青年的工作、生活、健康、社会交往、居住环境等状况,试图全面描述和展现这一特殊且重要的社会群体的全貌。

    <<
    >>
    作者简介
    孙秀林: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现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上海大学数据科学与大都市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副主任、《社会》杂志副主编、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副主编等职务;有多篇学术文章分别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青年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上;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发改委、上海市人口办等的多项课题;获得上海市“曙光学者”、“社科新人”称号,荣获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第四届“社会学优秀成果奖”。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