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上海市居民健康研究

    摘要

    健康是评估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一方面,它是人类发展的首要目标之一(UNDP,1990),另一方面,它又是推动发展的重要资源。但长久以来,人们主要关注健康的整体状况,如地区或国家层面的死亡率、发病率等,较少注意到健康的平等性问题,相关议题到20世纪晚期才被提上日程。之后,随着健康分层现象的日益凸显,健康平等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2019年7月,国务院相继发布《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文件,并成立了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这是我国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出的又一记重拳。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外来人口。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不小的外来人口体量,导致了上海人口的高异质性,因此从不平等角度考察上海市居民的健康问题显得尤为有意义。

    以往研究证实,社会经济状况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Feinstein,1993;LowryandXie,2009;王甫勤,2012)。收入、职业、教育等可以从不同途径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其中,教育起着关键作用(Winklebyetal。,1992)。在中国,教育的健康回报与所处教育阶段相关。胡安宁(2014)发现,教育对健康的影响存在城乡差异,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居民的健康回报高于农村居民,高中教育阶段则相反。洪岩璧、陈云松(2017)的一项研究指出,教育对健康的显著影响仅限于初中以下学历人群。此外,他们还发现,受教育程度较低时,教育的健康回报存在性别、城乡差异,受教育程度较高时,则不然。一般认为,教育影响健康的机制有三种:工作、职业、收入等物质性人力资本,自我控制感、生活态度等非物质性人力资本以及健康生活方式(胡安宁,2014)。但也有学者发现,中式语境下,教育对健康的影响很有限,可能原因包括(与西方国家相比)受教育程度整体不足、生活方式相对不健康等(XieandMo,2014;郑莉、曾旭辉,2016)。

    本章将依据“上海都市社区调查”数据,对上海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医疗状况以及健康状况进行分析,重在考察不同受教育程度下的生活方式差异、医疗状况差异以及健康结果差异,并探索性别、户籍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
    >>
    作者简介
    孙秀林: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现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上海大学数据科学与大都市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副主任、《社会》杂志副主编、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副主编等职务;有多篇学术文章分别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青年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上;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发改委、上海市人口办等的多项课题;获得上海市“曙光学者”、“社科新人”称号,荣获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第四届“社会学优秀成果奖”。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