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地区行署制度的利弊得失与发展趋势

    • 作者:侯桂红出版日期:2020年12月
    • 报告大小:920.38KB
    • 报告字数:25873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地区行署制度研究(1978—2002)

    摘要

    同为管县派出政府制度,相比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制度和新中国专区专署制度,地区行署制度是被争讼最烈者。目下,地区行署制度即将逝去,其利弊得失更有揭橥的必要,但对此的研究大多为时政对策性研究,多谈其弊且有失公允,笔者拼凑此章权充公正、客观。

    林尚立先生指出:“从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的基本逻辑看,政治建设的首要目标是要保证政治的有效,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促进政治的完善。”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指出:“最良好的政体不是一般现存城邦所可实现的,优良的立法家和真实的政治家不应一心想望绝对至善的政体,他还必须注意到本邦现实条件而寻求同它相适应的最良好政体。”地区行署制度的建立、发展与演变是新时期中国历史与现实条件因应的结果,本身不是至善的制度,也不是至善体制下的产物,它同样是利弊互鉴的。

    在地区行署制度逐步被撤销的过程中,已有不少论著就其存废展开了为数较多的时政对策性研究。或许因为城市化、减少行政层级是新时期政府机构改革的客观要求,抑或因为中央对地区行署制度的基调是撤,相关研究往往多谈其弊。如今,这一制度即将成为历史,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加以客观的、初步评述。

    <<
    >>
    作者简介
    侯桂红: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地方政治制度史研究。近年来对于中国现当代省级政府派出管县机构的研究成果已经形成系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专著2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