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虚拟社会的群体参与及互动研究结语

    • 作者:安珊珊出版日期:2021年01月
    • 报告大小:555.07KB
    • 报告字数:1463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虚拟社会的群体参与及互动

    摘要

    互联网诞生之初,新媒体技术怀揣着对现实生活的巨大的“鄙夷与不屑”,以与现实生活并行发生、发展为豪,为用户努力营建着泾渭分明的“第二人生”。肇始于Facebook的新型网络人际交往空间,使人类社会性交往被技术重新定义、改造。随着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持续相互浸淫,人们聚集在线上社群,充分地互动与讨论,信息随着个体的流动而涌入不同的网络平台,催化新型媒体,重置新的交往逻辑与新的伦理规范。我们的认知盈余催生了维基百科式的网络知识体系,我们的群体智慧创造了维基经济式的黄金法则,我们的积极参与将草根民众推崇成流量名人,我们无组织的组织力量革新了社会动员机制。社群全面崛起的时代已经到来,沃顿商学院营销学教授JonahBerger甚至赋予了社群交往以更多的经济学价值,社交货币的概念深入人心。层出不穷的社交平台与技术,不断为人类社交赋能,持续实现着人类社会交往的变革与殖生。

    Web2。0改造着世界,再造着我们的精神与价值!

    虚拟社群的线上聚集,是观点意见的汇拢、互动行为的合流、心灵与思想的碰撞、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的植生。社群力量,让滴水入海,继而引发思潮的澎湃与文化的啸聚。网络信息通道中那些孱弱而渺小的声音,因社群而凝聚成振聋发聩的怒号,那些碎片化的善意与善行,集结成大爱与大成。

    “Web2。0已经成为了网络时代的重要社会动力……Web2。0的风行是解释我们抑制不住的社会冲动寻求自发表达的最佳例证。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社会互动的无限可能性和生命相互作用的随意复杂性……是社交网络让我们从制度观念的负担和压力中解放出来,并向一致性发展。”71584292

    Web2。0的技术逻辑衍生出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图谱,其以线上舆论的形态呈现,并力图实践参与式政治的乌托邦愿景。虚拟社群看似“众声喧哗”的观点意见表达中匿藏着“伟大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开放的、匿名的、去中心化的,又是协商的、批判的,更需依托于互动机制,最终导向归属感的建构。个体终归会以诸多方式走向群体,所有的传播手段必成为心灵相遇的殊途。

    Web2。0技术为人类社会交往进行了有效区分,为诉求迥异的“强链接”与“弱链接”提供差异化虚拟交往空间,为人类自主操控社交关系强度提供可能。时至今日,中国人的社会交往依然难以超越以亲疏为尺度的“差序格局”。如何通过虚拟社群实现与陌生人的良性交往,进而促成“团体格局”与协作之力,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重要议题,Web2。0成为尤为重要的历史契机。因而,充分认知虚拟社群参与者画像,群体动力原理,群体认同目标、群体归属感、群体满足感与群体认同感的生成机制,群体的权力分化等问题,可以更为真实地剖析虚拟社群的机体特征,更为深入全面地了解“我们”自身。

    Web2。0技术实现了线下社会与虚拟空间的多维共建、交融共生。在虚拟社群中,可供想象的“共同体”、可左右舆论的“大V”、可主导话题的粉丝迷群、可狂欢的弹幕式互动、可设计的朋友圈,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新的生态此消彼长。虚拟社群参与者游走在不同的线上空间,自如地切换身份,自由地设计形象,自主控制社交网络的深度与广度。社交网络兼有社会黏合与社会区隔的双重作用,以个体为立足点,以互动为法则,自成生态,自在自为。

    Web2。0技术的滔天巨浪与人类伦理的汹涌暗潮正在合流,如逻辑思维“脱不花”的言之凿凿,“每一个人的宫殿正在拔地而起”。

    <<
    >>
    作者简介
    安珊珊:北京大学传播学博士,现为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辽宁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介传播与网络舆论。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化媒体中国家认同的舆论建构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网络即时互动群组的舆论生成机制及引导研究”等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出版专著《公共性的衰落:网络舆论中的互动参与及影响》,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当代传播》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国家级虚拟仿真金课“融媒体大型主题直播报道虚拟仿真实验”主持人。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