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

    摘要

    四川省产业结构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就是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产业供给无法充分满足产业需求的矛盾。“九五”、“十五”以来,四川省三类产业对GDP的贡献一直呈现“一、三产业小,二产业大”的格局。工业增长的高投入、高消耗是近几年持续不断的话题。这无疑使四川省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国民经济运行中问题较多,投资集中于技术需求较低的产业如房地产、能源、矿业等投资过热,产能过剩;低端产品供过于求,产业升级缓慢;大量引进的关键技术缺乏消化吸收的动力导致技术创新层次低,走上循环引进的怪圈;消费市场低迷,消费拉动产业升级无法实现,导致产业链和产业流程无法得到延长,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效应难以发挥其固有作用。

    针对这些问题,早在21世纪初,四川省省委、省政府在《四川省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中就明确四川省未来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逐步形成水电、电子信息、机械冶金、医药化工、饮料食品等五大支柱产业,建成水电能源、电子信息、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特种钢、钒钛等新材料、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天然气化工和饮料食品八大工业基地。2005年,在产业结构安排上,进一步将原有产业整合为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四大优势产业。在“十一五”期间,跨入工业化中期的四川省产业结构政策取向应鼓励各产业以市场为需求导向,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的旁侧、前向和后向带动作用的产业;提倡政策倾斜于自主创新行业,支持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四大优势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医药产业、化学工业、水电产业、矿产资源产业、机械制造等行业。引导各产业培育自己的品牌,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以名牌、精品培育为方向,推动四川省工业跨越式发展。

    <<
    >>
    作者简介
    四川省经济委员会、四川大学联合课题组: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