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我国互联网使用与精神健康研究

    摘要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人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例如焦虑和抑郁。国家卫计委2017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心理障碍患病率为4。06%,其中抑郁障碍患病率为3。59%。这些数据显著高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数据,表明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占比有所提高。心理亚健康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

    同时,经济发展还带来了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根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人,新增网民达4074万人,网络普及率达到55。8%,超出全球平均水平。在年龄结构上,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截至2017年12月,10~39岁网民的比例为73。0%。60岁以上老年群体的比例则仅为5。2%。而2012年美国65岁以上群体中互联网使用者的比例就已经达到了53。0%。这意味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老年群体中网民比例的提高还有非常大的空间。根据2018年5月腾讯公司发布的《老年用户移动互联网报告》,自2012年以来,中国老年网民数量增长130%,老年人接触并使用互联网的速度是整体移动互联网普及速度的1。6倍。老年网民的数量持续上升,占老年人口的20%,也就是说,每五位老年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使用移动互联网(腾讯应用宝,2018)。随着年轻群体中网民比例的饱和,互联网使用者的年龄分布呈现从青年快速向老年扩散的趋势,老年群体成为未来网民数量增长的重要来源。而一项在上海的调查显示,410位上海老年人中有超过60%的人在使用互联网(吴信训、丁卓菁,2011),这说明在中国的大都市中互联网在老年人中的普及率已经与发达国家比较接近。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使用互联网的行为与精神健康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国外一些学者发现,互联网使用与精神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消极关系。Shakya和Christakis(2017)使用2013~2015年盖洛普社交网络调查(GallupPanelSocialNetworkSurvey)数据进行研究并发现互联网使用不利于人们的精神健康。然而,其他一些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研究则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年轻人的精神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互联网使用对精神健康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可能源自不同的年龄群体,年龄可能调节了互联网使用与精神健康之间的关系(HardyandGastonguay,2018)。但是,这些针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都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证数据。而中国的相关研究基本上都聚焦于大学生和年轻人群体,还没有分析不同年龄群体之间在这个问题上所存在的差异性的比较深入的研究。因此,本章试图通过对有关上海调查数据的分析,探讨不同年龄群体的互联网使用者在精神健康方面的差异,并且重点考察年龄组这一因素是如何调节互联网使用行为与精神健康之间的关系的。换言之,老中青三代人在互联网使用方面的行为特征对其精神健康是否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
    >>
    作者简介
    袁浩: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社会学博士。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