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和技术导向的应用社会科学,但其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价值和理论关怀。在现实中,理论的非直接操作化特点导致社会工作无理论、少理论、重实务成为一种主流声音。面对这种论述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不断地沿引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来充实自己,同时模糊学科边界拼接和生产自己的理论;二是攻击理论的深奥、晦涩和悬浮性,并认为任何高深的理论在实实在在的服务面前都一文不值。事实上,二者都没有很好地回应社会工作的理论问题,前者的“借理论”似乎还是等于“无理论”,且其生产的带有社会工作标签的理论,如优势视角、赋权理论、人在情境中等也常被诟病为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而非真正的理论。后者则自我阉割了社会工作发展理论的空间。由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回到社会工作的助人本质中去审视和阐述其理论问题。任何社会工作实务都不可能离开理论,实务的过程也是不断诠释情境中人的过程,情境和人是既定的,它需要社会工作者借助社会和心理科学处理人的想法、感觉、信念、语言、行为的主观经验和客观事实,这就是为什么语言和关系的品质在社会工作中如此重要的原因。情境和人又都是流变的,它还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高度的敏感性、理解力、应变力和实践感,这是一种专业智慧和专业自我的积淀。由此不难理解,社会工作理论有其自身的特点,下文将进一步澄清并阐述这种特点,以期发展成为一种爱的实践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