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 1
  • 2
  • 3

宋培军谈从“边疆政治原理”到“边疆学原理”

摘要

感谢各位老师,谢谢吴(楚克)老师给我这样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我看到吴楚克老师申请了一个“中国边疆学原理研究”的课题,我从原理的角度阅读了吴文藻先生的《边政学发凡》,将其进行了梳理,从而提供交流思考的空间。

从民国年间的“边疆政治原理”到新时代的“边疆学原理”,支撑和引领了中国边疆学的建构。从学科、学术、话语体系三大体系的角度,对民国以降中国边疆学的建构进行梳理,有助于不断检视、反思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对象领域(学科范畴)、基本概念、主要模式(理论框架)以及方法范式。无论是中国边疆学学科、学术体系还是话语体系,都离不开两大研究范式——现代化范式、革命史范式对研究者潜移默化的方法论主导。提出“边政学原理”“边疆政治原理”概念的吴文藻仍然不免把“边疆政治原理”这一对象领域原理混同于不同的学科范畴原理,新时代“边疆学原理”的建构要引以为鉴。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民国时期“边疆政治原理”命题的提出及其意义。1941年民族学学者杨成志先生在《边政研究导论》中提出“科学原理”“民族学原理”的概念。1942年人类学学者吴文藻先生在《边政学发凡》中指出,在边政学系、科目、学会建立之后,应把将边政学建立为独立学问、专门学问作为基本目标。他提出了“边政学原理”“边疆政治原理”的概念。基于“科学原理”、“民族学原理”、政治学原理以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原理,建构边政学原理,是基本思路。但至于“边疆政治原理”的内容有哪些,并未明言。第二,中国边疆学原理的初步建构成果。我也是通过学习吴(楚克)老师的两篇文章,产生了一些基本的思考。吴楚克老师的文章《现代社会分工背景下的边疆经济与边疆社会治理》,主张从分工而不是生产力的角度出发论证“中国边疆学原理”在本质上依从社会物质生产的基本规律。吴楚克、徐姗姗在《现时代理性认识的特点与中国边疆学建构》一文中,主张不能走“把边疆作为一个概念与边疆存在的各类客观事实相联系”的旧的研究路子。我对学术前辈以及当代学者的边疆学原理建构理论进行了梳理。吴文藻和杨成志先生的边政学,在建构对象和逻辑起点上,是理论社会科学(人类学)与应用社会科学(应用人类学),狭义的人类学角度的边政学属于应用人类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边疆地方政府。其边疆政治原理以民族学原理、政治学原理以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原理为科学原理来源。在原理应用或学科支撑层面,包括社会人类学(对象民族)、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地缘政治学、边疆史地学(并且提出其需要“科学洗礼”)。在建构路径和目标方面,提出要建立概念体系,实际上也是话语体系,建立独立的、专门的学问。与之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吴楚克老师是把边疆作为一个客观的现实范畴,建立的基础是中国边疆政治学,并提出一些基本原理。

最后,我想探讨的是中国边疆学建构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如何用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进行回应。无论是吴文藻先生还是其他学者,他们当时的研究有一个基本的指向就是中国的现代化,这是他们研究边疆问题的前提。提出“边政学原理”“边疆政治原理”概念的吴文藻仍然不免把“边疆政治原理”这一对象领域原理混同于不同的学科范畴原理,主张“中华民族是一个”理论的顾颉刚仍然不免受困于民族概念,但他们都是现代化论者,这是我们要明确的。发现边疆问题的所在,才能建构起边疆学。民族学学者杨成志对边疆教育问题的归纳及其对“科学原理”的倡导,显示了学术先贤的现代眼光。马大正倡导的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以中国边疆史地为基石,直面的则是边疆社会的稳定问题。吴文藻先生主张把边政学作为人类学在中国的应用学科,这样的话就可以考虑把它作为应用社会科学的独立学科。

(整理人:张祥)

<<
>>
作者简介
宋培军:宋培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边疆理论研究室研究员。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