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重点与难点都在于是否能够建立有效的基层自治机制。同时,自治机制本身需要完成多个层面和多个维度的功能,而目前,具体机构程序与各项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和因果机制尚不明晰。另外,同一机构或程序是否能推广到全国各地,是否只是本地特殊环境造成的“特例”,同样也是探讨基层自治机制建设中的一个难题。桐乡地处富庶的江浙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先天优势。但随着这一地区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城乡之间的边界开始逐渐模糊,同时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导致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城乡一体化,本地与外来人口倒挂等问题逐渐浮现。这些问题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传统的治理机制、治理方式面临严重挑战。在传统治理模式中,由于群众参与的缺失,大量事务汇聚到政府身上。一方面这使政府承担责任过多、过重,无力对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及时作出反应,无力提供社会所需要的服务;另一方面,政府大包大揽,挤压了社会自我调节的空间,导致社会日益依赖政府,形成了一个城市治理的恶性循环。2013年5月开始,桐乡市在高桥街道试点开始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桐乡市“三治融合”治理模式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曾得到“耳目一新、刮目相看”的高度肯定。2018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政法工作会议都提出了“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要求。“三治融合”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改变了基层治理中的行政化倾向,实现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理念的转变;第二,改变了基层政府的角色定位,政府由包揽一切事务的管理者逐渐向社会利益的调节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基层自治的引导者和监管者角色转变;第三,建构了村(居)民自治的长效机制,“两会”覆盖决策的全过程,“三团”则覆盖利益调节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与相关各方;第四,实现基层群众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社会人到组织人的转变,有效解决城镇化过程中村(居)民户籍和权利间脱节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