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热点推荐: 双循环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 详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详情>>
李培林
    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5月,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 详情>>

    多元话语与社区空间生产轨迹

    摘要

    2004~2008年,政府接管南苑,对物业管理采取放纵的方式,物业管理费成为一笔坏账,物业公司的亏损由国家承担,同源物业公司与社区居民之间相安无事。社区抗争的重点发生变化,从要求社区代理权转而要求“相邻权”。社区邻里期望联合起来,对社区空间进行干预,这体现在肿瘤医院的建设问题上。

    空间重构是新都市社会学研究的重点,体现了发达国家1960年代以来城市的变化(Castells,1983;Lojkine,1977;Mingione,1977;Pahl,1969;RexandMoore,1967;Rex,1968)。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市化、市场化,空间重构也成为城市发展的焦点,政府的整体规划(住房商品化、拆迁等)直接引致空间重组。在此过程中,社区很难自成一体,而与外在的社会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被卷入空间生产趋势中。

    在工具理性指引下,政府对城市区域进行调整:在中心城区建设商业区,在边缘地带建设保障房;社区内部(楼层高度、楼间距、配套基础设施等)也被纳入规划之中。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既是政治性的,又是社会性的,当规划安排影响到居民生活时,后者则从沉默转向抗争,社会运动往往“质疑空间之使用”(Lefebvre,1979),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空间正义。在谈及空间的社会性时,空间被定位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呈现城市中社会关系的地图(Mingione,1977)。

    <<
    >>
    作者简介
    黄晓星: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专业,主要研究领域是社区研究、社会治理、城市社会学等。曾获广东省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奖一等奖、2009年和2015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论文一等奖,在《社会学研究》《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等国内外刊物发表文章十余篇。
    <<
    >>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