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在提升身体素质、减少疾病发生的道路上,各民族应该共同进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健康素质得到极大改善,平均寿命由1949年的35岁提升到2010年的74。9岁,在世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一些指标已经达到甚至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以往关于健康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质状况、身体健康程度以及慢性病等方面。首先,在体质方面,以往研究通过收集被测对象的具体身体数据来对被测群体的体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体质研究早期主要针对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重视研究中国成年人和老年人的体质状况,并逐渐将视野拓展到生活方式、体育锻炼等方面(江崇民、张一民,2008)。一些研究结果发现,0~6岁儿童中,超重率和肥胖率并无地区差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越高(李立明等,2005)。男性和女性在体质方面并无太大差异。具体到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研究主要针对学生群体。一些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学生近年来生长发育速度很快,发育水平明显提高(张天成,2002),并且在身体形态方面与汉族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买佳,2018)。在其他体质素质指标中,少数民族群体与汉族群体在不同项目上各有所长,大部分研究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在身体健康方面,以往研究大多采用三种指标进行测量。最常见的一种是通过自评健康状况来反映身体健康程度。以往研究发现自评健康状况受到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水平和经济满意度的影响(方向华等,2003)。其中自评健康良好的比例会随着年龄的提高而不断下降,并且城镇和农村大部分年龄段的男性自评健康良好的人口比例都高于女性(毕秋灵、胡建平,2008)。在预期寿命方面,以往研究发现,城镇男性和女性的自评健康寿命分别高于农村的男性和女性,各年龄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针对宁夏地区的研究中发现,男性人群期望寿命明显低于女性(何源等,2013)。至于健康素养的相关研究,以往研究发现城镇居民的健康素养综合指数均高于农村居民,这种差异的存在应该是城镇和农村间经济、文化、医疗卫生服务等各方面差距的一种反映(肖瓅等,2009)。
以往有关慢性病的研究发现宁夏地区的慢性非传染疾病的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宁夏地区中老年居民是慢性非传染疾病的高发人群。学者们普遍认为年龄、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是影响宁夏居民慢性非传染疾病患病率的主要因素(牛健壮等,2019)。女性慢性病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随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呈递增趋势,且文化程度越高,患病风险越低。关于民族与健康的关系问题,不同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异。有研究显示回族居民患病风险略高于汉族(孙仙等,2014),但也有研究发现回族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低于汉族(马小红等,2017)。
考虑到吸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吸烟情况也进行了研究。以往有关吸烟情况的研究发现,宁夏地区的吸烟率较高,其中成人吸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男性吸烟率显著高于女性,且回族男性吸烟水平低于汉族男性(张银娥等,2019)。值得注意的是,宁夏地区居民吸烟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15岁以下的吸烟率高于全国同年龄段吸烟率,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较为普遍(唐文静、郑霄冰,2015)。
基于以上文献回顾,本章将利用2019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宁夏地区居民的体质状况、自评健康状况、患慢性病状况和吸烟状况等问题。
<<